超八成航運企業虧損將倒逼改革
2013-12-24 16:50:29 來源:南方都市報 編輯: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
受全球金融危機等因素影響,自2008年以來,全球航運業持續低迷。曾經為航運市場高度繁榮帶來龐大動力的需求戛然而止,市場運價跌至谷底,而運價的暴跌又通過價值鏈條傳遞給修造船、船舶融資、港口碼頭等相關行業。“運價”的作用可見一斑,上海航運運價交易有限公司(下稱運價公司)副總裁王東生,近日接受南都記者專訪時表示,航運業低迷是挑戰更是機遇。
11家A股航運公司10家虧損
據了解,運價公司的最大股東就是上海航交所。2011年運價公司成立以來,至今已經研發出三款相關運價產品。其中,2011年6月28日推出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交易產品和2011年12月7日推出的中國沿海煤炭運價交易產品,運行至2013年11月底,航運運價交易市場單邊成交總量約3230萬手,單邊總成交金額約1980億元人民幣。王東生表示,“我們對國際運費進行交易,落實在產業資本上,給產業資本提供了風險規避的平臺,其實就是減少或者規避實體經濟因運價起伏不定而帶來的風險。”
“全球航運業目前來看,處于近百年以來持續時間最為廣泛、最為嚴重、時間最為持久的一次嚴重的危機。主要表現就是全球航運的運費水平特別低,就等于賣出去的產品價格特別低。然而,在全球總體需求沒有明顯增長的同時,運力反而提升,而且遠遠大于需求的增長,供大于求。”王東生說,“全球航運業普遍虧損,尤其是國內的,80%以上的航運企業都是虧損,11家A股上市企業10家是虧損的,虧損將近66個億左右。”
復蘇持續性仍不確定
據了解,2012年,BDI指數平均值為920點,創近25年以來最低水平。2013年以來,盡管BDI指數在下半年強勢反彈至2200點左右,但總體仍在低谷徘徊,且復蘇持續性仍不確定。王東生解釋說,“根本原因就是產能過剩,國外的企業由于實行了多元化的戰略和系統的風險規避手段,比國內企業好一點。”
不過,“愈是低迷的時候,我們倒覺得有機會,這將倒逼改革,促使航運企業進一步降低成本,從而轉變盈利模式、調整經營方式。而這個過程當中,我們提供的平臺經濟就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。”王東生表示,“從國務院于2009年4月14日發布《關于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,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》到今年9月國務院公布中國上海自貿區總體方案,多次提到了航運運價衍生品交易項目,國家很支持,公司將結合上海打造國際航運中心的要求,進一步把金融資本服務于產業資本實體經濟。”